欢迎来到 作文词典网 , 一个优秀的作文鉴赏学习网站!
不爱悲剧
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一边用最颓废的笔调叙述着一个个灰色的现代悲剧,一边满脸得色地振臂高呼:“我爱悲剧!”
我面无表情地听着:“我最爱悲剧,唯美。”
我眉头紧皱地听着:“我不看喜剧,俗气。”
哈,我还不知道,对悲剧的情感竟然也能成为一股潮流。那么,恕我直言,有谁知道,在这振振有辞的诸人当中,有几个是真情流露,有几个是标新,有几个是矫情?
我欣赏悲剧。
悲剧中有无情的分离,无奈的逃避,痛苦的挣扎,放弃的叹息,隐忍的泪水,目光的迷离,甚至是崩溃、糜烂、疯狂、死亡——一切沼泽里的粘稠和阴暗,一切风暴中的颓废和绝望,或模糊了视线啃噬了平静,或震撼着心灵敲击着神经。
悲剧用她灰色的瞳仁、骨感的腰肢,轻轻闪动轻轻招摇,如同不见阳光的海底那一株孤独的水草,随波舞蹈。灰暗柔弱的舞姿却能撩拨着最纤细的神经,按压着心中最软的部分。悲伤的美自有她独具个性的魅力,凄凉、哀怨和破碎自有她无法比拟的神奇感染力。
我看悲剧,我接受悲剧,我感动于悲剧,我欣赏悲剧。
我不爱悲剧。
悲剧有悲剧的凄美,让我欣赏,但决不向往。真正让我全然接受的,还是喜剧的大团圆时,最舒展的眉眼,最柔和的唇线,全然的惬意和感动才最能牵动我的笑我的泪。如果说泪水是表情达意的最好工具,那么,我可以在最凄惨的悲剧前不流一滴眼泪,却无法阻止泪水在经历过诸多波折的剧终温馨大团圆时的夺眶而出。
面对悲剧,我又怎么忍心说爱呢?告诉我,爱什么?爱她的灰暗和残破?爱她的凄楚和幽怨?爱她的无奈和分离?没有一出悲剧不是遗憾的感伤的令人扼腕的,残酷的现实制造出一次次误会一次次错过——这就是组成悲剧的基本元素。你,告诉我,怎么忍心?
不要太残忍吧。我不愿只为了心中柔软角落里的一次潮起潮落,制造笔下几乎已被赋予了生命的人们一场场痛苦的悲剧。
不要再让我听到一声高过一声“我爱悲剧”的宣称吧。只为了心目中唯美的故事,甚至是只为了不知从何兴起的一股所谓“残缺美”的潮流,你竟忍心说,天人永隔胜过厮守一生?你竟忍心说,伤离别的泪水胜过相依偎的平淡?再次告诉我,你,怎么忍心?
一次时代潮流中,笔下太多悲剧的泛滥,又岂非一出真正的悲剧?
面对悲剧,你说我幼稚也好,缺乏艺术细胞也罢,我或许宁可少一部感天动地名垂千古的传世之作,也不愿让一个个鲜活的无辜角色永远埋葬在内心世界无边的黑暗之中。
不要激动,不必争辩,别忘了,世界上总是有真爱悲剧的人在书写着现实的悲剧,也总是有真爱喜剧的人在构筑理想的喜剧。悲剧,不可能在我“不爱悲剧”的喃喃自语中渐渐消失不见;喜剧,也不见得会在我的殷殷期盼下全然实现。
明天,明天的明天,明天的明天的明天……
我依然如同今天一样,感伤着悲剧,快乐着喜剧。
如果你看到我正爽爽地看着一出悲剧,不要惊讶,我依然会笑着告诉你,我——
不爱悲剧。
后记:我知道会有不少自称深爱悲剧的人对此嗤之以鼻。你是真爱也好,矫情也罢,我觉得完全没有争辩的必要——需要强调,这不是议论文,只是个人的感受。我的初衷仅仅是在悲剧泛滥的今天说说憋在心里很久的感受。so,你不用想说服我——就像我不指望同化你一样。
【老师点评】:思想不够积极向上
红楼梦读后感之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字数:1200)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老师点评】:立意不明确,不能联系实际,感受不深刻
伟大的悲剧 (字数:500)
不以成败论英雄。
——题记
你们不是第一个到达南极洲的,但是是把自己生命留在南极,献给科学事业的人。
假如我是钢琴家,我要用黑白的琴键,表达你们的英雄气概。赞扬你们为科学现身的精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会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让你们更加耀眼,让你们的诚信精神,永远保留在人间。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用最好的玉石,模拟出你们的身姿,让你们随处可见,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斯科特,你是整个去南极洲的队长,你在整个途中都没有放弃写日记,你面对这辜负了你雄心壮志、美好心愿的南极点,你不后悔,有的只是悲惨与无奈。并且,你还甘愿阿蒙森的业绩作证,而且这一事业正是你们所热烈追求的。你到最后给你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你的真诚和无私的爱,深深震撼了我。
威尔逊,你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你们队里最能体现出英雄气概的就是你,你在离死神还有几步之遥的时候,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你的雪橇上,除了一些必要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有句话说的好,“死亡只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这已经表现了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崇高的。悲剧,是伟大的……
宜昌市上海中学初一:赵凌君
不同时代的悲剧——读《骆驼祥子》有感 (字数:800)
《骆驼祥子》这本书,我去年暑假读过,至今未忘其中的故事情节,这主要是老舍先生精灿的文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介绍一下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以平民出身而跻身文坛的人物之一,他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先后做过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老舍先生写过许多作品,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等,可惜我只读过《骆驼祥子》。那这里我就来谈一谈《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主要讲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个车夫叫祥子,之所以书名在“祥子”前加了个“骆驼”,是因为骆驼救了他的命,使他拉上了人力车,所以才有了这个名字,可见起名字也要有技巧呀!如果给这本书起名叫《祥子的生活》则显得过于直白,毫无生趣了。 《骆驼祥子》写于抗战前夕,以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通过人力车夫祥子的一生几起几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我喜欢这段文字:“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脸,肉鼻子,两条眉毛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立着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这段文字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对祥子的外貌特征进行了描写,语言值得我们借鉴。 读完老舍先生的这本《骆驼祥子》后,我的第一感触就是《骆驼祥子》的语言独具特色。作者运用经过加工和提炼的北京口语方言,传神的刻画出老北京下层人民的言谈举止。作者还用朴实自然的笔触描写了北平的自然风貌和京腔京韵的古都风情,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平民气息。第二感触就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深入的刻画,祥子沉默寡言,作者用了大幅的心理描写展示他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变化过程。作者凭着对北平下层社会的了解和对小人物的熟悉,运用纯朴的语言,把下层社会民众的心理刻画得生动形象、十分逼真。 老舍先生在鞭挞当时社会的同时,对祥子给予了同情,也对当时的人们寄予了同情。下一篇: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下一篇 【方向键 ( → )下一篇】
上一篇: 老鼠日记 上一篇 【方向键 ( ← )上一篇】
快搜